ENGLISH |
“黄河口水稻研究中心种植示范基地高产优质水稻在黄河滩区的产量达到亩产660.9kg以上”。随着测产结果的公布,在场的二十多个人都啧啧称赞,忙活了一上午,经过测量、收割、脱粒、称重、测水份等一系列程序,最终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近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垦利区黄河口镇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由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牵头,联合市驻垦利区下派工作队举办,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专家,共同为黄河口水稻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提升水稻产业经济效益,共谋水稻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水稻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先锋作物,我市盐碱地适合发展水稻。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全市已种植水稻约40万亩。但是,品种老旧、种植模式单一、栽培技术落后,造成单产不高,经济效益较低。因此,水稻生产迫切需要高产高抗品种,并优化栽培方式,打造黄河口水稻品牌。
今年,黄河口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的支持下,整合各类扶持资金,依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青岛农业大学、滨州学院等高校院所技术优势,在黄河口镇合作建设了“黄河口水稻研究中心”,建设了400亩的种植示范基地,测产的样品就取自于此,除了亩产达到 660.9kg的示范田水稻,在研究中心还有13种水稻新品系,经过测产也都有不错的亩产量。
研讨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带着对水稻事业的热爱,对东营水稻产业的支持,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接地气,参会的水稻企业代表也表示受益匪浅。
专家采访:
为“黄河口大米”设好门槛
山东省农科院科技产业处处长 吴修
在黄河口水稻研究中心种植示范基地,记者见到了穿着水鞋,手拿镰刀、钢尺在泥泞的稻田里割水稻的现年55岁的吴修处长,这是为了给基地的实验田、示范田水稻测产,力求精准无误。
下午研讨会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了吴修处长,他告诉记者:“东营作为山东水稻三大主产区之一,有着明显的环境优势。东营的盐碱地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盐碱地上的水稻由于受到盐胁迫,反而激发出了他自身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壮、更美味,还有黄河水独有的馈赠,从盐碱地上长出的大米,口感爽滑、劲道、有一定粘稠度、还特别清香,‘黄河口大米’具有自己的辨识度。”
如何打响“黄河口大米”这个品牌呢?吴修表示,这需要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种植户一起努力,选到更适合东营生长的水稻品种,选用栽培技术、制定生产标准等等,把“黄河口大米”的门槛设定好,保证品质,才能树立品牌。
最后,吴修表示:“我经常来东营,跟东营这边的水稻专家沟通也比较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近三十年了,希望能为东营的水稻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黄河口大米’有巨大潜力,好好培育,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持之以恒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所所长 高俊全
“母亲河的水,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丰富的湿地负离子,绿色的水稻栽培技术,这些都是东营独有的特色。”高俊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次活动,高俊全作为省外的专家从田间地头到会议桌上,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参与,并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打造一个属于东营自己专有的品种,在大米品质上下功夫,有了品质才能打响品牌。”高俊全说道:“专有品种、专有品牌、专家代言,顺着这个思路,引导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上下功夫,产品包装也可以体现地域特色。凝练一句口号,让人们听到这句口号,就能想到‘黄河口大米’,这也是个努力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贵在坚持,政府引导,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只要选对方向,就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久为功,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高俊全对记者说。
作为水稻科研工作者,高俊全表示,种植水稻是盐碱地治理的好方法,同时水稻又特别适合在盐碱地上生长,再加上东营是黄河入海的城市,最大化利用黄河水灌溉水稻,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文化价值,打响“黄河口大米”品牌。
推广稻麦两熟种植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林
“让农民多增加收入,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稻麦两熟种植技术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王建林教授感慨地说,“稻麦两熟种植技术目前已经实验成功,由原来的单季稻,变成稻麦两熟,增加一季小麦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稻麦两熟其实不难实现,只要选择好品种,适期播种完全可以稻麦两熟。”王建林说,“小麦选用东营当地主栽品种如济麦22、鲁原502等常用品种,水稻选择生育期小于150天的品种如中科发928、盐丰47、盐黄香粳等品种。采用机插秧方式进行,目前的市场价是一亩地60元。”
“一年两熟,稻田前作的收获期限制着水稻的播种期。播种过早,秧龄过长,会提早抽穗而减产;过迟,生育期短,产量低,而且还影响后季作物的种植。因此掌握好播种期至关重要,水稻播种期一般为小麦收割前20天左右播种育苗,即5月20日左右,10月底前收割水稻后播种小麦,这样地就不会闲着,农民就可以增加一季小麦收入。”王建林说道。
王建林从事水稻研发种植已经二十多年了,虽不是东营当地人,却对东营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地搞研发、创新,因为对东营水稻行业的突出贡献,被聘为“黄河口高端智库入库专家”。
记者 王苗苗
微信公众号 IGO世界粮油展 阅读更精彩!